发病机制
发病机制:
1.卵巢 卵泡从胎儿期即开始不断发育与退化,生育期,每次月经都丧失部分卵泡,大量卵泡则由于闭锁而失去功能,大约30年后,卵泡数量所剩无几,同时对促性腺激素的敏感性下降,排卵减少或停止,进入围
绝经期,当卵泡消耗殆尽,或残留卵泡对促性腺激素不再发生反应时,卵泡不再发育,不再合成激素而发生
绝经。卵巢体积则逐渐缩小,为成熟期的1/2~1/3,卵巢皮质变薄,表面变皱。
2.卵巢激素
(1)雌激素:女性的雌激素包括雌二醇(E
2),及雌酮(E
1);雌三醇(E
3)为前二者的代谢产物,育龄妇女的E
290%来自卵巢,由发育中卵泡及黄体合成,卵泡期可达550pmol/L(150pg/ml),卵泡发育减慢或停止时,E
2减少,
绝经前为180~440pmol/L(50~120pg/ml),
绝经后降至48pmol/L(13pg/ml),其中部分由雌酮在卵巢外转化而成。E
150%来源于肾上腺皮质及皮肤,皮下脂肪,肝脏等,另50%来源于卵巢。
绝经后,卵巢来源的E
1减少,而卵巢外来源E
1无变化,故血中平均浓度保持在35pg/ml,即E
2/E
1比值下降,
肥胖者更明显。
(2)孕激素:由卵巢的黄体合成,停止排卵后,不再有黄体形成,因而不能合成孕激素,
绝经后妇女尿中排出微量的孕酮代谢产物。孕二醇一般认为是肾上腺分泌的孕酮或其他类固醇的代谢产物。
(3)雄激素:月经初潮后,尿中17-酮类固醇(雄激素代谢产物)水平大约是4~17mg/24h随年龄增长,其排出量缓慢下降,
绝经后卵巢分泌雄激素主要是雄烯二酮,但外周血浆雄激素则主要来源于肾上腺皮质,这些雄烯二酮在外周转化为雌酮,是
绝经后雌激素主要来源,
绝经后雌激素显著地减少,不能对抗雄激素作用,可能会出现雄激素相对增高症状,如发胖,上唇多毛和(或)性欲增强。
3.垂体激素
(1)促卵泡素(FSH)及黄体生成素(LH):
绝经后,体内E
2减少,FSH及LH因失去E
2负反馈影响而逐渐升高,
绝经2~3年时其水平可达到最高水平,此时FSH为正常早期卵泡期13~14倍,LH约为正常3倍,持续5~10年后逐渐下降,但20~30年后仍高于生育年龄时的水平。
(2)泌乳素(PRL):
绝经后泌乳素下降,其下降水平与雌激素下降水平相平行。
绝经后给予雌激素类药物可以增高血中泌乳素水平,药量比较小,可以消除潮热、出汗等症状,但不引起泌乳素增高,长期应用雌激素前应先测泌乳素。以免忽略可能已经存在的高PRL血症。
(3)促甲状腺激素(TSH),促肾上腺皮质激素(ACTH)及生长激素(GH):
绝经后期随年龄增加,全身器官老化而相应降低。
4.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(GnRH)
绝经后GnRH水平与LH及FSH同样是升高的,并且也是周期性释放。此时LH水平虽已较高,但若再给予静脉注射GnRH,血中的FSH及LH水平仍可升高,这种现象说明了
绝经后丘脑下部与垂体之间仍保持一定的功能。
5.脂蛋白胆固醇 血脂与蛋白结合为脂蛋白复合物,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-C)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HDL-C)形式存在。LDL-C与动脉壁上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LDL受体结合而使胆固醇沉积,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症;HDL-C将胆固醇运至肝脏分解成胆酸排泄,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。
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,胆固醇及LDL-C明显升高,而HDL-C水平降低,
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,甚至接近同龄男性,补充雌激素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。
6.骨矿物质代谢 人体一生中骨量随不同的年龄期而有所变化。在儿童、青少年期骨量不断增加,30~40岁达骨峰值后,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减少,妇女
绝经后骨吸收加速,骨量减少较男性明显,可达45%~50%,而发生骨质疏松,
绝经后骨质疏松与卵巢功能减退,雌激素分泌降低有关,但雌激素对骨骼作用的详细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。许多学者认为,由于多数
绝经后妇女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及尿羟脯氨酸的含量增高,部分此类骨质疏松患者骨组织学呈高转化性改变,故雌激素作用在于抑制破骨细胞对骨酶吸收。在一定条件下,雌激素也可以增加骨的生成,促进降钙素的分泌及1,25(OH)
2D
3的合成,使钙在肠道吸收及骨内沉积增加,另外遗传因素也影响
绝经后骨质疏松,主要通过影响其成年骨峰值。
临床表现
临床表现:
绝经期症状比较复杂,原因也不单一。症状可轻可重,有的人无明显不适,而有的人却症状十分严重,甚至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。
1.月经紊乱 月经改变情况多有不同,有的月经量变少,时间缩短,经期间隔变长直至完全
绝经,亦有经量增多,经期延长或不规则流血最后
绝经,少数直接出现
绝经。
2.阵发性潮热 阵发性潮热是最早出现和最具特征性的症状。情绪激动时更易出现,每次潮热常是突然发生,开始于面部,然后扩展至颈、胸并伴皮肤红色斑块状及出汗。热的感觉可持续数秒钟至数十分钟,甚至达1h,通常为1~2min。可伴有皮肤表面温度升高,因此患者感到难以忍受的不舒服和烦躁,同时可感到轻微的
头痛、
眩晕、心悸、恶心等,还有额部微汗,手心湿润,因此急于解开衣襟,开窗通风,这种现象夜间明显,称之为“夜汗”,可影响睡眠。潮热多发生在
绝经前后数年内,这是雌激素缺乏时热调节机制失调的一种表现,发生率为75%~85%,其真正的生理机制尚不十分明确。
3.心血管系统的症状
绝经期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,高血压则以收缩压升高且波动明显并伴有潮热为特点。同时动脉粥样硬化和
冠心病的发生率增高,患者常诉心悸不适,并有阵发性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等。
4.生殖系统的表现 经绝期妇女外生殖器开始萎缩,外阴及阴道皱褶消失,阴道变短,黏膜变薄,酸性降低,阴道分泌物减少,易合并感染发生
老年性阴道炎,出现
外阴瘙痒,性交痛及阴道出血。子宫及输卵管及卵巢组织也逐渐萎缩,乳房扁平,下垂;尿道及膀胱三角区与外阴阴道共同起源于尿生殖窦,受雌激素影响,
绝经后因雌激素减少而萎缩,出现尿频、尿急、尿失禁甚至耻骨上区疼痛等症状。
5.精神及心理性症状 妇女进入
绝经期后,由于家庭及社会环境的影响,易产生心情不愉快,易激动、
失眠、多虑、多疑和抑郁等,有时甚至喜怒无常,状似精神异常。
6.骨质疏松
绝经后随着年龄增长,骨质疏松逐渐明显,一旦不慎跌跤或受伤,极易发生骨折,如股骨颈、腕骨等,椎骨压缩性骨折可
自发产生或于轻微活动后出现,患者可感到背痛,脊椎变形身体变矮或
驼背。血清钙、磷水平一般正常,但约1/3患者呈钙的负平衡,可能与肠钙吸收不良有关。
7.其他 皮肤干燥,弹性消失,少数唇毛及下颏毛增多,声音低沉,水肿,体重增加,与雄激素相对增多等内分泌失调有关。
治疗
治疗:
1.激素治疗
(1)雌激素治疗:①尼尔雌醇:为雌三醇的长效衍生物。用法:2mg每半月1次或5mg每月1次。未绝经者每3个月加服孕激素7天。绝经者可3~6个月加服1次孕激素。②结合雌激素(倍美力):为天然混合型雌激素。用法:0.625mg,1次/d或隔天1次,月经后半期加服孕激素。③
17β-雌二醇(
爱斯妥凝胶):为17b-雌三醇。涂在皮肤上,1次/d。需与黄体酮(安琪坦)胶囊口服序贯应用。④其他雌激素:如乙烯雌酚0.5mg,1次/d,逐渐减量至0.1mg。亦应与孕激素合用。
(2)孕激素:单独应用有缓解自主 神经症状。如甲羟孕酮2mg,2次/d。炔诺酮2.5mg,1次/d。早地孕酮4mg,1次/d。与雌激素合用可以预防子宫内膜癌的发生。与雄激素合用可增强防治骨质疏松的作用。
(3)雌激素、孕激素、雄激素治疗:目前广泛应用的有替勃龙(利维爱)。是一种具有弱雌激素兼有雄激素和孕激素活性甾体激素。既可防止骨质的丢失,又对更年期症状的治疗有效,且不引起子宫内膜刺激。
2.非激素治疗
(1)一般治疗:宣传更年期是进入老年期的生理过程。消除思想顾虑、生活规律、适当调节饮食、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。
(2)药物治疗:
谷维素、维生素A、维生素B、维生素E,适当的镇静剂、安眠药和钙剂。
3.中医治疗 中医将更年期综合征分为4型:①肾阴虚型:用
杞菊地黄丸加减。②肾阳虚型:用
右归丸加减。③肝郁气滞型:用逍遥散加减。④营卫不和型:用桂枝汤加味。
预防
预防:首先解除患者思想顾虑,指明经绝后只是生殖能力的断绝,而非生命活力的终止。身体对更年期的变化都能逐渐地适应,应建立合理的生活习惯及饮食,适当体育锻炼,如每天散步、做操、打拳或游泳均可,接触阳光至少30min,减少烟、酒及浓咖啡用量。
增加饮食钙量,每天应食入元素钙1~1.5g,奶制品含钙量最高,每100ml牛奶中含元素钙为100mg,且较易吸收,是肠道首选的补钙食品,其次是豆制品,海产品,蔬菜和水果等。饮食钙不足者应加服钙剂,如碳酸钙、乳酸钙或葡萄糖酸钙等。
每年定期做妇科防癌检查,包括盆腔B超、乳腺B超、阴道涂片,TCT(超薄细胞学检查)。并有选择地做内分泌相关项目检查。